梅花数据企业危机预警清单(四月份)
梅花数据以多年的危机舆情监测经验为基础,制作了此份基于月份的危机预警清单,旨在帮助企业及时识别和应对舆情风险。以下是四月份企业危机预警清单,希望对各位企业公关从业者有所帮助。
一、大型展会活动产生的舆情风险
风险行业:多数行业
代表案例:宝马 MINI 被指区别对待访客、特斯拉车展维权事件
风险关键词:维权事件、区别对待、展台设计、展会安排、客户投诉
风险分析:
4月份是线下大型展会集中举办的月份,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展会包括4月13日开幕的第四届消博会和4月15日开幕的第135届广交会。企业在展会中展示产品与彰显品牌价值的同时,也面临各种舆情风险,具体包括:
1、服务不到位:展会期间,企业的服务态度和效率也会影响参观者对品牌的印象。如果服务不到位,可能会引发投诉和负面评价,尤其注意可能涉及性别、国籍、地域等区别对待的问题。
2、展台设计不佳:如果企业的展台设计不够吸引人,或者与品牌形象不符,可能会影响参观者对企业的印象,引发负面评价。尤其注意展台设计应与品牌定位相符。
3、产品展示问题:如果企业在展会上展示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或者与宣传不符,可能会引起观众的质疑和批评,对品牌形象造成损害。
4、突发事件处理不当:如果在展会期间发生突发事件,比如火灾、人员伤亡等,企业如果处理不当或者信息不透明,可能会引发公众关注和负面评价。
5、高管发言问题:展会期间,企业高管通常会接受专业媒体采访,如果采访过程中存在争议内容容易被媒体放大,形成争议话题,进而对品牌形象产生影响。
防范建议:
1、制定详细的展会计划:具体包括展位选址、展品展示、人员安排、宣传策略等,确保展会参与的各个环节都有周密的计划。
2、与展会主办方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展会的最新信息、规定和安全措施,确保企业能够遵守展会规定并做好准备。
3、做好展品保护: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展品被盗或损坏,可以考虑使用展柜、安保人员等手段来保护展品安全。
4、建立紧急应对预案: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预案,包括火灾、突发疾病、人员拥挤、维权申诉、恶意抹黑等情况的处理方法,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
5、加强人员培训:对参展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包括安全意识培训、应急处理培训、服务态度培训等,提高员工的应对能力和自救能力。
6、谨慎选择合作伙伴:与展会服务商、合作伙伴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合作方的信誉和实力,避免因合作方问题导致的风险。
二、愚人节营销引发的舆情风险
风险行业:多数行业
代表案例:大众汽车愚人节“更名”遭质疑、10万元悬赏与虎同住被批没底线
风险关键词:恶意玩笑、恶搞营销、版权问题、西洋节日、崇洋媚外
风险分析:
1、虚假宣传的质疑:愚人节期间,不少企业选择发布“虚假”产品或“虚假”宣传信息,与消费者互动,提升品牌吸引力。但这其中也存在误导消费者或引起公众误解的风险,导致消费者产生误解或不信任,对企业的产品销售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2、玩笑尺度的质疑:企业愚人节对外或者对内开展不当的玩笑或恶作剧,均有可能引起公众或者公司内部人员的不愉快或误解,影响品牌形象和内部氛围。
3、崇洋媚外的质疑:企业进行愚人节营销会被部分人士认为在过度追求西方文化,从而引发崇洋媚外的质疑,认为企业是在传播西方价值观,并忽视本土文化。
4、恶搞攻击:在愚人节,企业可能成为网络恶搞的对象,遭受社交媒体上的攻击或恶意传播,影响企业形象和声誉。
5、法律风险:企业愚人节活动如果涉及侵犯他人权益、违反法律法规等行为,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公众质疑,对企业造成损失。
防范建议:
1、避免产生误导:在愚人节活动中,企业应避免在产品价格、企业战略方向等核心信息上做愚人节营销,以免让公众和消费者产生真实误导,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从而引发反感。
2、谨慎选择内容:企业在制定愚人节活动时,应谨慎选择内容,避免触及敏感话题、侵犯他人权益或引发争议,以减少负面舆情的风险。如果在企业内部进行愚人节活动,应确保员工理解活动内容和目的,避免误解和负面反应。
3、结合中国元素:在愚人节活动中,企业可以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元素,展现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关注,避免过度追求西方文化的嫌疑。
三、清明节关联的舆情风险
风险行业:多数行业
代表案例:魅族蹭清明节文案翻车
风险关键词:营销宣传 商业文案 传统文化 文化尊重
风险分析:
清明节关联的舆情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尊重问题:如果企业在清明节进行营销活动时,没有尊重传统文化和节日意义,而是过度商业化或歪曲传统文化,可能引发公众对企业缺乏文化尊重的负面评价。此外,如果相应营销内容过于商业化,可能被认为是在利用传统节日谋取商业利益,引发公众质疑和不满。
2、祭祀活动质疑:如果企业内部举办祭祀活动,可能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如果企业没有妥善考虑到文化差异,可能引发文化尊重问题,进而引发负面舆情。此外一些人可能认为企业举办祭祀活动是在迷信或者不务实,可能引发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损害企业形象。
防范建议:
1、企业在进行清明节营销活动时,应尊重传统文化和节日意义,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对传统价值观的侵犯,保持文化尊重。此外企业应考虑到社会责任和社会影响,避免触碰敏感话题和引发社会舆论的负面评价,注重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品牌声誉。
2、企业内部可开展公益活动,如慰问孤寡老人、缅怀烈士英雄等活动,传递企业社会责任和关爱精神,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
四、企业版权争议引发的舆情风险
风险行业:多数行业
风险关键词:版权侵权、文案抄袭、海报雷同、法律诉讼、不正当竞争
风险分析:
4月26日为知识产权日,2024年世界知识产权日活动主题为——知识产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立足创新创造,构建共同未来。4月份有关部门预计会开展知识产权日宣传活动,营造知识产权保护氛围。在这种环境氛围下,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更易被提出,并引发负面舆情,使企业形象受损。
防范建议:
1、企业内部应确保知识产品的内容和使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知识产权法律,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保护责任,规范内部知识产权管理流程。
2、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合规审查,识别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和舆情风险。确保知识产品的内容原创性,避免抄袭他人作品,确保合法合规。
3、企业如果发现存在版权风险,企业应积极与原作者或版权所有者联系,进行协商和沟通,寻求解决方案,如支付赔偿、达成和解协议等。
五、环境保护、动物保护引发的舆情风险
风险行业:生产制造业、动物园行业、宠物及其相关行业
风险关键词:爱鸟日、珍稀动物、世界地球日、生态环境损害
风险分析:
4月份有多个动物保护、环境保护主题的纪念日,包括4月1日国际爱鸟日、4月8日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此外4月份还将实施《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总纲和关键环节》环保新政。
因此企业如果出现虐待动物、破坏环境等方面的负面舆情更易受到媒体和网友的重视,扩大负面影响,形成负面事件,损害企业形象。
防范建议:
环保层面:
1、企业应遵守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排放标准、废物处理、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规定。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法律要求,避免违规行为引发负面舆情。
2、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制度,明确环境保护责任和流程,加强对环境风险的评估和管理,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3、企业可以定期进行环境审核和评估,检查企业的环境管理情况和环境风险,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防范环境保护方面的负面舆情风险。此外,企业应主动公开环境保护相关信息,包括排放数据、环境监测结果等,提高透明度,增加公众对企业环保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4、企业可以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社会责任项目等,展示企业的环保承诺和行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声誉。
动保层面:
1、相关企业应严格自查企业内部运作和宣传材料,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会对动物造成伤害或虐待,企业宣传材料不会指向动物伤害。
2、企业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活动,提升员工对动物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加强动物福利相关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3、企业可主动公开动物保护相关信息,包括动物福利政策、实践措施、合作伙伴审核结果等,增加企业的透明度和公众信任度。
4、近日315多起问题宠物粮事件和免费领养猫咪诉讼事件,相关行业的企业应严查自身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及时调整,避免类似舆情事件产生。
六、 企业公平竞争相关的舆情风险
风险行业:多数行业
风险关键词:行业新政、行为规范、员工管理
风险分析:
日前,浙江出台《浙江省公平竞争审查办法》,并将于4月1日起施行。据悉,该《办法》是全国首部公平竞争审查领域的政府规章,共6章29条,重点对公平竞争审查范围、内容、程序进行了规定,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
《办法》要求,政策制定机关在制定市场准入和退出、产业和区域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政企合作、经营行为规范、资质标准等涉及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以及具体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应当进行公平竞争审查。
此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推进本地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加强监督指导,组织开展公平竞争审查抽查、有关政策措施清理等工作。
新政策尽在浙江省出台,但其他地区有关部门也有可能加强公平竞争审查,从企业角度看,相关的政策风险、舆情风险将加大。
防范建议:
1、设立专门的合规团队,负责监督公司内部行为是否符合法规和道德标准。建立合规制度,包括明确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定义、禁止行为清单和相应的处罚措施。
2、持续监测相关舆情动态,及时应对负面舆情,避免舆情危机扩大。制定完善的危机管理计划,包括危机预警、危机处理流程和危机应对策略。建立应急响应团队,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和负面舆情。
3、建立良好的公关关系,与消费者、媒体、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保持沟通和互动,及时回应关切和质疑,树立企业的诚信形象。
七、产品包装引发的舆情风险
风险行业:食品行业
风险关键词:过度包装 资源浪费 污染环境 价格虚高
风险分析:
2023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生鲜食用农产品》强制性国家标准,标准将于2024年4月1日起实施。
该标准明确了蔬菜(含食用菌)、水果、畜禽肉、水产品和蛋等五大类生鲜食用农产品是否过度包装的技术指标和判定方法。主要技术指标包括三方面:
一是针对不同类别和不同销售包装重量的生鲜食用农产品设置了10%—25%包装空隙率上限。二是规定蔬菜(包含食用菌)和蛋不超过3层包装,水果、畜禽肉、水产品不超过4层包装。
三是明确生鲜食用农产品包装成本与销售价格的比率不超过20%,对销售价格在100元以上的草莓、樱桃、杨梅、枇杷、畜禽肉、水产品和蛋加严至不超过15%。
新标准实施后,企业方相关产品包装将面临相应检查,企业存在相应的政策风险。舆情层面,企业方也存在相应的舆情风险,一旦企业被曝光产品过度包装,可能会受到缺乏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指责,产品价值受损,影响企业形象。
防范建议:
1、企业可以对相关产品包装进行全面评估,优化包装设计,精简包装结构,减少包装材料使用。采用轻量化、可降解或可回收的包装材料,降低包装对环境的影响,确保产品包装符合相关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积极推广绿色包装理念,提倡环保包装,引导消费者关注包装的环保性能,加强内部员工对环保包装的意识培养和培训,提高员工对过度包装风险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员工提出包装优化建议,共同推动企业包装的环保改进。
3、定期监测舆情动态,关注消费者和公众对企业产品包装的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负面舆情,采取应对措施,避免舆情危机的扩大和影响。
本文数据来源:梅花数据舆情监测团队整理搜集